研究院介绍

谌继明|杰出校友STAR

作者: 来源:发布时间:2021-01-15

颁奖词: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初心不改,攻坚克难,为中国核聚变闪耀世界舞台贡献力量。

个人简介: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能源署(IEA)聚变堆材料技术协议执委会成员,聚变堆材料国际会议(ICFRM)国际顾问文员会成员,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常务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突贡专家。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各一项,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

教育经历:

1985年毕业于金沙9001cc 以诚为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8年研究生毕业于金沙9001cc 以诚为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32006年多次访问日本核聚变科学研究所,凭借科研成果和博士论文于2006年3月获得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6-2003.7: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从事聚变堆工艺和材料研究工作。主要针对结构材料,先后负责开展了改进型316不锈钢及HT-9型铁素体/马氏体钢在液态金属锂中的高温腐蚀和电子辐照损伤行为研究、高温疲劳性能研究、三氧化二铝自修复防氚渗透涂层研制、聚变堆材料辐照损伤模拟软件开发等。在研究室主任钱家溥研究员的主持下,于1992年负责建成了世界第三大液态金属实验回路,并开展了瞬态磁场下的磁流体动力学压降研究。从1996年开始了先进钒基合金结构材料的研制和研究工作,研制了多种V-Cr(W)-Ti(-Al)合金材料,对其固溶强化行为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

2003.8-2003.11:应邀受聘日本核融合科学研究所客座副教授,利用外方研究设施开展新型钒钨合金材料的回复与再结晶行为、高温拉伸性能和蠕变性能研究与测试分析。

2003.12-2006.1:在原单位继续开展钒合金材料研究,同时开启中国低活性铁素体/马氏体钢CLF-1钢的研制工作。2004年开始承接ITER屏蔽包层设计研发任务以及相关863项目课题任务,负责开展了第一壁三种材料Be/Cu/SS(不锈钢)的连接技术研究和包层屏蔽模块的计算分析,初步确定了第一壁异质材料连接界面过渡层金属的类型和结构。

2006.2-2006.8:应邀受聘日本核融合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利用外方研究设施深入开展钒合金材料的冷变形与热时效复合强化技术研究,有效提升了V-4Cr-4Ti合金的高温强度和蠕变性能。2006年3月凭借研究论文,取得日本総合研究大学院大学(The Graduate University for Advanced Studies)博士学位。

2006.9-至今: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负责聚变堆材料研究和包层的设计研发工作,使CLF-1钢的规模制造技术满足5吨级产品要求。重点领导了ITER屏蔽包层技术研究工作,先后负责实施了中国ITER第一壁连接技术研究、屏蔽包层基础性问题研究、ITER面向高温等离子体部件技术研究、ITER中子屏蔽材料技术研究、ITER第一壁部件制造技术研究等国家磁约束聚变能发展专项项目。作为项目组团队负责人,开展ITER第一壁关键制造技术攻关,包括部件铍铜连接质量稳定性、高纯真空热压铍材研制、铍污染控制、超级蒸发器冷却通道优化设计、激光焊接焊缝背面无飞溅控制、无损探伤、热氦检漏等十几项专利技术。组织建设了大型热等静压机、大功率激光焊机、高功率电子束高热负荷试验平台、高灵敏热氦检漏、相控阵超声无损探伤等第一壁生产制造设施。作为中方负责人(RO),负责参与ITER国际组织屏蔽包层组的各项协调与谈判工作。2013年组织完成中方屏蔽包层的最终设计和全尺寸包层屏蔽模块的加工制造与技术认证。2013至2015年间先后组织了“第一壁铍瓦尺寸试验评估”、“第一壁Be/Cu连接界面可接受缺陷尺寸试验评估”和“中子辐照模块研制”等多个ITER服务合同要求的研究工作,并重点解决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半原型部件的关键制造技术难题,于2016年完成部件制造并成功进行高热负荷疲劳试验认证认证。2014年后负责ITER包层屏蔽模块采购包的技术工作,设计开发出了国际上首台满足ITER要求的聚变堆部件真空热氦检漏设备,协助国内加工制造商解决加工制造技术难题,于2018年初成功完成首件产品制造。目前,作为中方ITER第一壁采购包加工制造的负责人,直至2025年,将继续完成第一壁全尺寸原型件的技术开发和认证工作、以及后续的批量生产制造任务,同时带领团队开展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相关的第一壁设计与关键制造技术研究。